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概要:


这是“认识真正的心理学”系列第二篇文章,因疫情等各种原因一直耽误至今,实在不好意思。接下来第三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的详细建议》会在一周内发布。欢迎关注。

第一篇文章链接:《你对心理学的理解,可能全是错的——认识真正的心理学(一)》,讲了什么不是心理学。本文将说什么是心理学。选取三个维度来讨论,分别是:

学科属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学科范围:庞大的学科群。

特殊之处:科学和人文两条腿走路。


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事物的规律,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结论是相对确定的,可证伪性很重要;

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问题,比如政治学、经济学。结论大都为某个“解释性框架”,同一个命题可以有多个解释并存,很多不可证伪。社科有句话:“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其中一些是有用的”。

有许多学科必然属于自然和社会交叉,比如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等,但基本上大家公认本质属于社会学科。

心理学是唯一一个有争议的。我国部分高校,在开设专业初期甚至直接并入理学院。现如今,国内大部分高校又同欧美国家一样,转入社会科学下。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又明显的偏理科性质。

其实很好理解,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内容,都属于很难客观定量研究明白的社会科学,但从逻辑上来说,只要人类的技术手段足够先进,对大脑的研究足够深入,部分问题就会越来越确定。比如抑郁症、同情心、愤怒、焦虑等心理现象,就已经历了从纯思辨讨论,发展到社会科学的科学测量方法,再到脑神经原理被层层揭示。

但脑神经科学又无法取代心理学。一方面原因是许多问题不适合从脑神经角度研究,比如文化、动机、创造力等;另一方面,心理学为脑神经科学提供研究方向,没有心理学的基础,单纯把大脑拆开就像研究机械。

社会学、经济学、金融学、商学、管理学等,是枝繁叶茂的下游学科,需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心理学中对动机、归因、组织等研究,极大的推动了下游知识的变革。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印象中心理学在哪儿都能插上一脚,并且看起来越来越火的原因,它是一堆学科的枢纽

此外,它天生就带着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的使命。在这一点上,可能永远都有一部分属于社会,甚至是人文科学。

所以,将心理学简单的归为一类是有问题的,也没必要纠结于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研究,不能反过来阻碍了进步

二、庞大的学科群

下图是美国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机构分支,共56个,实际上心理学的领域方向比这还要多很多。

本文将心理学分成五类介绍。这不是学术界的分类,是容易理解的分类。

1、脑神经科学:基因、大脑和人体是如何运作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但人脑内部就像是一个黑箱子,以前我们并不知道黑箱子里面发生了什么。

但我们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黑箱子里的秘密正一个一个被揭开,已经逐渐变灰甚至透明了。

今天现存的许多心理学经典书籍,提及脑神经科学,大都隔靴搔痒。但以脑神经科学为基础的研究,对心理学的解释应用,都是直捣黄龙的。

比如,受过精神创伤的人,往往不愿意讲述回忆。精神分析会说,你为什么不愿意说,这份不愿意,有一份防御的能量,你在逃避什么?

认知行为疗法会说,你要知道,事件本身并不是直接导致情绪的原因,你对事件的认知才是。我们来聊聊你的认知吧。

其实,真相无比残酷:人在回忆创伤时,布洛卡中枢(下图),也就是掌管语言表达的区域,是受到抑制,无法正常工作的。

(布洛卡区)


而为何人脑有这样的机制,可能是有利于生存的自我保护,也可能只是人体进化的缺陷而已。所以,不了解脑神经科学的心理学,能行吗?

我有一个信念,今天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学者,包括所有的感兴趣的读者,应该有意识的往上游靠拢,如有脑神经科学解释的一定要用上,别抱着以前的理论猜想不放。

以前没有这些,只能点着蜡烛找路。今天,太阳升起来了。

2、社会科学:这部分就是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专业同学熟悉的“普发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也有更具体领域的“管理心理学”、“军事心理学”、“体育心理学”。

他们研究关于人的各种问题的各种解释模型等:比如记忆的规律、人格模型、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等。

这属于“复杂、主观、难以验证”的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更像是江湖,允许多个流派并存。我们的世界,需要这样的知识。

3、应用心理学:只要和人有关的领域,心理学都有用武之地。

心理学对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管理、金融等等提供基础理论支持。而且,心理学家对这些领域的跨界研究,往往能做出角度很棒的底层研究。比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人的预期,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由于科研和市场的关系,一个领域人类越重视,就会发展的越繁荣,比如教育心理学;一个领域越有商业价值,就越会被投资,比如行为金融学。

很多同学在这些领域,很迫切的想学习心理学来提升工作能力。对此下一篇文章会详细论述。

4、人文哲学: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探索。

请注意,这并不是说这些知识属于“人文学科”,而是在本文的分类中,那些研究内容大量依靠个人思辨的知识。

这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甚至幸福课、大部分公众号文章。生活中接触到最多的信息就是这一类的。心理学在这部分也必然和哲学、宗教走到了同一条路。其实这就是心理学最开始的样子,人类有了高级思维,就开始思考自身。

心理学的标志:Ψ。源于希腊语的“灵魂”psyche,(ψυχή)和“思考”logos(λόγο)


19世纪后,心理学渐渐形成三大势: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前两个就属此类。

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比如大众所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统计分析?都不是,本质上就是马斯洛自己想出来的(当然是经过观察和思考的)。它到底对不对呢?很抱歉,今天的研究证明它很大程度上是错的。详情见上一篇文章:《你对心理学的理解,可能全是错的——认识真正的心理学(一)》。

精神分析的内容受到的反驳就更多了。

但是,近年来,新兴的“积极心理学”领域反过来也通过实验支持了马斯洛、弗洛姆等人部分有关人类幸福感的理论。

许多“心理学大咖”都活跃在这个领域。人类是多样的,思想是自由的,所以各种“民间心理学理论”层出不穷也是必然的。文学作品想要更进一步,也绕不开对人性和人类如何存在等问题的讨论。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个洞察就很棒。

心理学大咖之间经常观点相左,但其实都有道理。他们讨论自我是怎么形成的,这种形成和“二氧化碳是怎么构成的”完全不同,这就是一种智慧,不是某种自然规律。

但无法避免心理学因为“对人生胡乱的指手画脚”被许多学者和大众诟病,甚至称为“伪科学”。确实,这样的思辨研究,多跨半步,就进入了玄学。

5、临床心理学:主要是对心理、精神、大脑问题的治疗。

古往今来无数学者投身于拯救人类心灵,其中包括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们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智慧和实践,解决心理问题,探索人性。其中有一些宛如神来之笔,甚至直接推动了全人类的思想、社会变革。

可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仅靠大学和研究所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咨询师需要能深刻的理解人,帮助人。除了学习知识、前人的智慧,更多的是咨询师自己作为人的洞察和体悟。

今天还是有声音说,应该把心理咨询从心理学甚至科学体系中剔除。我理解这种观点。这个争论体现了看待心理咨询的两个立场,一个是科学立场,一个是人文立场

第一种立场,把心理咨询看作是科学。那么研究的出发点就是技术不断累积、进步,提升效率和可信度,就像医学一样。甚至应当拆解心理咨询的全部逻辑,用数学描述人类的心理活动,将人工智能训练成最好的咨询师。目前已经有公司在做这件事了。

今天的心理治疗确实还有很多问题。把心理咨询比作医学,目前它还处于19世纪的矇昧阶段:我们发现了柳树皮中的“乙酰水杨酸”(今天的阿司匹林)能消炎止痛,以及其他有临床效果的物质,但还不知道原理(其实今天也尚未完全理解);同时,“放血疗法”和古罗马的“体液说”还将大行其道许久,医生还是从体液、瘴气、环境的角度去理解疾病的成因。

也许,再过一百年,人们看待我们今日的抑郁、焦虑的治疗,也是这种感觉吧。

说实话,我们并不知道今天有多少“放血疗法”混杂在心理咨询的技术当中,有多少“柳树皮”未受到重视

阿司匹林的发明者霍夫曼,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但他也开启一扇地狱之门,至今人类都无法关上——为了研发止疼药,独立发明了另一种药物——海洛因。这让霍夫曼背上了终身的骂名,在孤独中死去。

(费利克斯·霍夫曼,1868年1月21日-1946年2月8日)


这是不公平的。

我宁可在一个同时存在阿司匹林和海洛因的世界,也不愿在一个可能因一场发烧而死去的世界。

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不应当因创造知识而被苛责。相比于碰壁,更可怕的是,无知者的傲慢,和懒惰者的借口。

第二种立场,从人文的角度来看。那么,效率、信度、逻辑,甚至正确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人之间的温暖、理解和帮助。一个心理学家可能发表过无数论文,被称为泰山北斗,但他可能在善解人意的水平上和你的外婆差了十个段位。

那些在灰暗时刻点亮你,给你温暖和力量的话语,绝对不是心理学教科书上的概念解释。

就是有一些对话,能彻底改变一个人,而我们很难知道是哪一句。我们应该给予人文、咨询艺术和科学一样的机会。

它们会齐头并进,互为补充。所谓的学科领域内的鄙视链,实在是无意义的自恋之争。

三、特殊之处:科学和人文两条腿走路。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心理学总是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晃来晃去,拍脑袋想出来各种理论,还要尽可能拿出来验证;

本文一会儿建议大家要多了解脑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一会儿呼吁给予人文学科更多的包容。

到底想怎么样呢?

用三个问题来回答。

1、为什么能用拍脑袋想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呢?

许多人鄙视社会科学的原因是,各种模型猜想,只知现象不知原理。他们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算是科学。

可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即使是自然科学。

先发现有效药物,再有相关的药理研究;先有飞机,再有空气动力学;即使今天最前沿的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科学家们的方法也是大开脑洞的各种尝试。

知识不是通过严丝合缝的原理推导出来的,想象、猜测、尝试,是探索知识的重要途径。

关于知识的可靠来源,以及可信度评价的详细讨论,强烈推荐这篇文章:《什么知识才更可信?》。

2、为什么还要坚持科学化呢?

现代科学体系是一套非常靠谱的认知方法,大都要用到统计和数学。

并不是“科学”两个字给知识镀金,而是这套标准能最大程度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倾向,说清楚知识到底对不对。

比如到底中医好还是西医好,不用吵,真能治病救人就算好。现代医学体系做的事情不是直接评判谁好谁不好,而是通过验证,严格把握“真能治病救人”的好坏共识标准。它可以以某个偏方作为研究方向,但不会取信疗效以外的其他因素。

今天,“能相信什么”的问题,最好的解答就是现代科学体系。

3、为什么还要始终重视人文呢?

心理学的特殊,是其研究内容的逻辑决定的:它的研究对象,既是一个个行走的裸猿,也是整个世界的主体本身。

菲利普·津巴多在第五版《心理学与生活》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学的五大任务,即陈述、解释、预测并调控人类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他将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作为心理学的终极任务提出来,也正揭露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近年来,脑科学的发展帮助心理学更好地完成它的前四项任务,但是它的最后一项终极任务必然得“跳出”脑部,从整个人类世界的高度去审视才能实现。

别忘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科学提供方法,人文提供意义,缺一则不成立。我不认为这个问题有妥协的余地。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考研资料网 »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赞 ()

评论 0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