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国际政治博弈的第三方行为逻辑】

王在邦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29位学者评“中美竞争中的第三方”系列第6篇


编者按

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是“不读”,但还是开卷有益。三国演义魏蜀吴争霸,相对弱小的吴国因其第三方的地位,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成为两强争夺的对象。面对中美之间跌宕起伏的剧烈争斗(例如科技战和台海),有关 “第三方” 的议论不绝于耳,诸如 “得欧洲者得天下”,“得日本者得天下”,或者“得发展中国家(亚非拉)者得天下”,不一而足。为此我们邀请了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的28位学者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和地区进行分析。

参与本次快评的学者及所在单位:


吴白乙 社科院欧洲研究所

谭青山 美国俄亥俄克利夫兰州立大学

刘亚伟 美国卡特中心

陈志瑞 外交学院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

王在邦 太和智库

杨光斌 人民大学

陈淑英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王建伟 澳门大学

尹继武 人民大学

庚欣 凤凰卫视

沈丁立 复旦大学

黄靖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郑继永 复旦大学

李相万 韩国庆南大学

伍国 美国阿勒格尼学院

王星星 上海外国语大学

熊达云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

殷燕军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

刘星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武心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刘卫东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金应忠 上海国际关系学会

林晓光 北京世界政治研究中心

李海默 复旦大学

王梓元 外交学院

张望 日本早稻田大学



【国际政治博弈的第三方行为逻辑】

王在邦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29位学者评“中美竞争中的第三方”系列第6篇

G20印尼峰会期间中美领导人会晤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美元首在G20峰会期间成功会晤,引发美西方内部一波对华关系调整小高潮,促使人们对大国博弈第三方行为的关注与思考。从历史上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博弈过程中,总有两国或者两个集团扮演主角,构成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第三方行为逻辑也就成为国际政治的某种规律性现象。远的不说,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东西方两大集团内部关系都有过复杂的互动。


从理论上看,需要从相关方的利益分析入手,来把握第三方行为逻辑。我们看到,美西方内部,美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澳英加法德等国家是矛盾次要方面。第三方跟随美国步调调整对华政策的程度取决于其与美国复合相互依存的程度。当美国对华强硬时,这个第三方因为对美依赖程度高,便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否则便难以承受惹毛美国的后果。当美国表现出对华政策缓和时,这种国家能否紧随美国做出调整还要看该国与中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例如澳大利亚,前两年活脱脱一个美国的走狗,哪怕这样做明显有损中澳经贸关系也在所不惜。但眼看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在即,澳大利亚新总理立马在台湾问题上表态坚持一个中国。


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这种第三国追随美国对华强硬的结果是自身利益严重受损且很难从美国获得补偿时,这个第三国有可能主动地调整对华政策而不必看美国眼色行事,例如巴厘岛峰会前后的德国政府,就是因为美国导演俄乌冲突使欧洲陷入能源危机和产业困境,便一改先前消极对华政策,促成了中德高层会晤。那些紧随美国对华强硬却迟迟不愿或不能够紧随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国家,很大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这种调整迟钝的后果有多严重。


国际政治第三方的行为逻辑具有现实合理性,其后果自然也具有难以规避的复杂性与危险性。当一个第三方因为对华政策调整迟钝后意识到不得不调整的时候,这种调整的主动权就已经不在第三方手中了,这个第三方将不得不独自承受由此产生的所有消极后果。就像今天的立陶宛政府,或许因为意识到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后再来谋求改善中立经贸关系,就不是你想改善就能够改善得了的!所以,还是要奉劝众多美国小兄弟,在追随美国对华强硬时最好留有某种回旋余地,别把事情做绝了!


本文由海外看世界平台独家首发,文字仅代表作者观点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考研资料网 »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赞 ()

评论 0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